2025-02-25 10:24:33
来源: 聚幕医疗
经皮黄疸仪(Transcutaneous Bilirubinometer)是一种无创检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医疗设备,通过光学技术测量皮肤组织中的胆红素浓度,用于筛查和监测新生儿黄疸(高胆红素血症)。其非侵入性、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其成为新生儿科、产科及社区医疗中黄疸筛查的重要工具。
黄疸与胆红素
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、黏膜黄染的常见症状,严重时可引发胆红素脑病(核黄疸)。
总胆红素(TSB):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是诊断黄疸的金标准,但需抽血检测。
经皮检测原理
利用胆红素对特定波长光(460-490 nm)的吸收特性,通过皮肤反射或透射光强度计算胆红素值(TcB)。
测量部位:新生儿前额、胸骨或胸背部(避开骨性突起)。
硬件部分
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通过内置算法计算TcB值。
内置发光二极管(LED)和光传感器,发射特定波长光并接收反射信号。
接触式或非接触式设计,部分设备配备一次性探头保护膜。
光学探头:
数据处理单元:
显示屏:即时显示数值(单位:mg/dL或μmol/L)。
软件功能
校准功能:根据肤色、胎龄或体重自动校正测量值。
数据存储:记录多次测量结果,绘制胆红素变化曲线。
报警提示:设定阈值(如≥12 mg/dL),超限时触发警示。
光吸收检测
探头接触皮肤后发射蓝光(主波长约460 nm)和绿光(参考波长),胆红素选择性吸收蓝光。
反射光强度与胆红素浓度成反比,通过对比两波长信号差值计算TcB值。
校准与补偿
针对皮肤厚度、血红蛋白及黑色素干扰进行算法补偿,提升准确性。
部分设备内置肤色分级(Fitzpatrick分型)选项,减少肤色差异影响。
适应症
新生儿黄疸筛查:出生后24小时至7天内动态监测。
高危新生儿监测:早产儿、溶血患儿(如ABO/Rh血型不合)。
治疗随访:光疗期间评估疗效,减少抽血次数。
优势与局限性
TcB值与TSB存在偏差,高胆红素血症(如>15 mg/dL)时需血清学确认;
受皮肤水肿、胎脂、瘀斑等因素干扰。
无创、无痛,避免反复抽血;
即时出结果,操作简单(5-10秒/次);
适用于家庭监测和基层医疗机构。
优势:
局限性:
准备工作
清洁测量部位皮肤,避免残留乳液或胎脂。
开机预热,确保环境光线稳定(避免强光直射)。
测量步骤
将探头垂直轻压于皮肤表面(压力适中,避免挤压微血管)。
触发测量键,待设备发出提示音后读取数值。
同一部位重复测量2-3次取平均值,或按标准选择多点测量(如前额+胸骨)。
结果解读
低风险区(≤40百分位):常规随访;
中高风险区(>75百分位):建议抽血验证。
参考小时特异性胆红素曲线(Bhutani曲线),判断风险等级:
禁忌与干扰因素
皮肤破损、严重瘀青或胎脂覆盖区域不宜测量。
光疗后6小时内检测值可能偏低(光疗分解表皮胆红素)。
校准与质控
定期使用标准校准板验证设备精度。
避免探头污染,接触式探头需消毒或使用保护膜。
临床决策
TcB检测不能完全替代血清胆红素检测,尤其在临界值或病情复杂时。
多波长技术
增加红光或近红外波段,提升对不同肤色新生儿的适应性。
智能化集成
蓝牙/Wi-Fi数据传输,连接医院信息系统(HIS)或移动终端。
AI预测模型:根据TcB趋势预测胆红素峰值时间。
便携式设计
手持微型设备,适用于家庭监测及偏远地区筛查。
多参数检测
整合血氧、心率监测功能,成为新生儿综合健康评估工具。
总结
经皮黄疸仪通过光学技术革新了新生儿黄疸的筛查方式,显著降低了侵入性检测的风险和痛苦。随着精准算法的优化与多模态技术的融合,其检测准确性及临床应用范围持续扩展,成为新生儿黄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未来,结合远程医疗与大数据分析,将进一步推动黄疸管理的个性化和早期干预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